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抓考題 點我了解詳情
公職英文5000讓你輕鬆認單字 點我了解詳情

在某次醫學教育研討會中,有位老師感嘆「何昔日之芳草,而今日之蕭艾。」舉出的例子,是某位學生剛進大學時英文程度令其驚豔,沒想到如今成為他的住院醫師,英文能力卻不進反退,所以懷疑該學生這幾年來是否沒上過醫用英文課?學習潛能是否衰退?。

    類似例子的學生其實還不在少數。例如曾經聰明銳利,後來卻庸庸碌碌。曾經志向遠大,後來卻隨波逐流。曾經熱情積極,後來卻冷漠無情。分析其原因或許複雜,但其現象一言以蔽之,是學習潛能沒有持續或進步,甚至發生遞減現象。

    解說如下,因為潛能是會隨時間或歷練而改變的,若是經過開發而源源不絕,是屬於遞增現象。但若缺乏灌溉而至乾涸,則為遞減現象。

    例如生長潛能遞減現象是種自然的生理現象,因為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板逐漸關閉,身高的成長會在成年時達到極限。這個生長遞減現象與生長極限是由基因決定一半,但是飲食營養、睡眠、運動、生活作息的生理時鐘則是另一半可以微調的潛在因素。生長潛能遞減其實無法逆轉,但可以藉由正確的觀念與努力在有限的空間引導出最佳的生長潛能表現。

    經濟學的邊際效應遞減現象,本意是行而下之每單位產品讓人滿足的效益,會隨著使用或得到的單位增加而呈現遞減的滿足。例如球友賽後聚餐喝的第一口啤酒永遠最暢快,接下來喝的啤酒會因入口苦澀而逐漸淪落成為勉強應酬的工具。引伸在形而上的領域也是如此,例如工作領的第一筆薪水最可貴,初戀最令人懷念,研究論文刊出的第一篇文章最令人興奮,之後所得的精神慰藉與期待,也逐漸地呈現遞減現象。

    有位經濟學專家甚至大膽地提出結論,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邊際效應遞減,無一例外。或許,有形的財貨與生產是如此,但無形的學習潛能、人生智慧或開創能力是否也是如此呢?

    有學習潛能開發的專家著書教導如何讓學習獲得最高效益,其建議的內容包括應該徹底去除負面思考,學會健康的想法,讓專注力持續下去及訂定假設性的目標並全力以赴等。分析之下,這些方法都很正確與中肯,一般學子定能受益。而評論起來,這應該是屬於等差數列式的努力方針,遵行之下的學生其學習效果應該可以穩定成長與進步,但如果以遞減的微分角度來看,學習潛能是平穩的。

    另一種比較令人驚訝以等比數列式發展的開發學習潛能方式,是尋找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這種根源於文藝復興時代的理論與現象,是在不同領域找到「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在那裏找到新構想與新創意,而這個交會就是不同領域和文化的交流與激盪。俗語說:「沒有巨石的阻擋,就不會激起美麗的浪花」,要找到這個交會點,必須跨出自己原本熟悉的專業領域,超越既有固定的思維模式,才會有大躍進的進步,才會有遞增的學習潛能。

    因此,回歸那位老師的感嘆,某些醫學生何以會在多年專業的教育與專科的訓練後逐漸失去熱力與光芒呢?或許因人生太務實而負面思考,因人生哲理缺少理想而不夠健康,受外在誘惑吸引而不夠專注,沒有確切方向而無法持之以恆。或許更重要的,是缺乏超越專業的格局及勇氣,沒有激發出神奇的梅迪奇效應。但這是醫學生自己無法自我突破的內在責任?還是醫學教育者無法以格局來誘導醫學生突破的系統性失敗呢?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本文轉載於網路文章

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抓考題 點我了解詳情
公職英文5000讓你輕鬆認單字 點我了解詳情
歡迎透過臉書臉言框留下你的看法與想要討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