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電腦中產生的各種文件是很容易閱讀、複製、轉存的。那麼人腦的思維活動(主要指記憶)是否也可進行同樣的操作呢?人的大腦也是一個硬件設備,相當於電腦的內存和硬盤。我們的記憶都存儲在大腦裡,大腦充當了一個載體,我們不常用的部分就好像存在硬盤裡一樣,常用的概念則存在內存裡。因為在硬盤裡的數據讀取是比較慢的,是需要硬盤尋道的,所以我們在想以前的這些事情時比較慢,甚至想不起來,被刪除掉了,嚴重的就是有壞扇區了(大多數精神病人),更致命的就是失​​意症和植物人(系統錯誤:找不到硬盤)。

*********【Youtube頻道】*********

想取得更多實用的公職國考備考策略嗎?現在就點擊下方的訂閱按鈕,參與備考教練團隊Youtube官方頻道,透過系統化備考策略影片,輕鬆提升自己的備考實力!
咱們系統式備考策略影片中見。

*********【Youtube頻道】*********

(不知如何開始準備公職國考,👉可以點擊這裡了解準備公職國考0~1攻略 )

大腦如何學習與記憶

大腦如何學習與記憶

人類的大腦好像是一種空間上的網狀結構,人類的記憶都存儲在這些上面(是記憶元吧),而電腦的記憶存在硬盤上。我們把數據從一台計算機拷到另一台計算機時就是進行了一次電腦的記憶移植。因為拷過來後完全一樣(當然也並非都這樣,這是後面要講的)。試想,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大腦存儲的數據移植的話,只需把這個人大腦的數據傳輸到另外一個人的大腦中。這方面在人類的文明發展長河中可能會實現,這樣既使人死了,其思維產物也可再激活,也就是先進行電子拷貝存檔,然後再回送到需要這些信息的人腦中。因為電腦在這方面比人腦要有優勢。如果人類能夠找到激活大腦的方法的話我想人類就可以做到永遠不死了。這種激活方式就相當於電腦中的系統引導。
前面在討論電腦之間的數據拷貝時說到有些數據拷到另一台機子上也不一定就100%能用,這是與操作系統的兼容性以及硬件有關的。所以我想人類記憶在移植時可能也會面臨著不兼容的情況,甚至會報“無法識別的硬件或存儲空間不夠,請插入另一張軟盤。”有人會說人類的大腦多大啊,我們目前只使用了冰山一角。是的沒錯,我們的大腦確實很大而且真正開發的也很少,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假設你的電腦有FAT32分區和NTFS分區,現在系統崩潰了我們想重新安裝操作系統,我想把系統安裝在NTFS分區上,因為其它的FAT32分區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安裝Windows Xp,但是啟動盤引導不了NTFS(早期的是這樣的,現在的沒問題),所以這時候就存在一種不兼容的情況。我想人類的大腦應該不是通用的,各個區域所存儲的類型應該不一樣的,某些思想只能存儲在特定的分區裡。如果按照這種觀點來看的話就會出現“系統資源不足的情況。因為某個人的特定領域所佔的存儲空間就是比一般人要大。這樣的話最好模擬一個硬件完全相同的大腦進行移植。
對人類大腦和計算機的相關原理的研究必將使其能相互對接。
央視國際新聞:如果大腦是記憶的器官,那麼,心臟有記憶嗎?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舉例說,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傑姆·克拉克從來都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不曾給妻子瑪吉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文法差得要命。所以當去年的一天,傑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表達細膩的情緒時,連他自己都感到了震驚。就在半年前,傑姆剛剛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根據科學統計,從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實施後的40年中,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複雜的神經系統。 “心臟具有記憶”的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但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沒有任何其他理論可以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連串怪事。
過去對蜜蜂和渦蟲的實驗,早就證明記憶是可以移植的。如今對人類某些神經疾病的治療也更證明了這一點。瑞典和美國的科學家將13週齡的胚胎腦細胞,植入帕金森病患者體內以治療這種神經疾病。對病人注入胚胎腦細胞之後5~7個月,病人的僵直狀況開始好轉。注入腦細胞的那側腦組織所控制的對側肢體的活動能力明顯改善;而且病人的記憶力也比以前好轉。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果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是移植的胚胎腦細胞在病人腦內生長並產生了強大的功能包括記憶功能;二是從胚胎腦細胞帶來的神經的記憶功能也移植進了病人腦內。如果說這一治療還不能說明腦細胞的記憶功能能夠移植的話,對動物的實驗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美國科研人員對大鼠做實驗採用了經基因工程處理的神經細胞。他們將一些已經沒有記憶的神經細胞用基因工程處理,使之能產生神經生長因子(NGF);然後把這些經基因工程處理的腦細胞植入大鼠腦內。實驗結果顯示大鼠的記憶能力大大加強。因為植入這些細胞後在大鼠的腦內能產生大量的NGF,這使得神經元變得有活力,從而增強了大鼠的記憶力。這個移植說明了許多問題。神經生長因子是促使神經細胞生長和恢復活性的重要因子,同時也可能參與了神經細細胞的記憶功能;此外,只要神經細胞能良性生長和發生功能,記憶就會隨著產生和增強。因而可以認為神經細胞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記憶。
  另外一個研究也說明了問題。為了不讓病人對移植的腦細胞產生免疫排異反應,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包裝腦細胞的方法。包裝是丙烯睛和聚氯乙烯的多孔膠囊,能讓營養腦細胞的物質進入,而讓腦細胞分泌的物質出來。在對大鼠做實驗時發現這種包被的神經細胞除了不引起大鼠的排斥反應外,還可改善大鼠的記憶。這說明移植腦細胞是可以將腦細胞的記憶力移植到別的動物腦內的。因此對人來說,記憶移植也是可能的。
長期以來, 一個誘人的科學幻想主題經常涉及到人腦與電腦的關係。人類大腦有140多億個腦神經細胞,每個細胞都與另外5萬個其他細胞相互連結,比目前全球電話網還要復雜1500倍。據前蘇聯學者阿諾克欣測算,一個普通的大腦擁有的神經突觸連接和衝動傳遞途徑的數目, 是在1後面加上1000萬公里長的、用標準打字機打出的那麼多個零!但是,由如此龐大數目元件構成的大腦,平均重量不足1400克,平均體積約為1.5立方分米, 消耗的總功率只有10瓦。若採用半導體器件組裝成相應的電腦裝置,則必須做成一座高達40層的摩天大樓,所需功率要以百萬千瓦計。
腦細胞儲存信息的密度極高,每立方厘米可存放1000億以上比特的信息量,腦科學家估計,一個人一生中存儲的信息總量可超過1000萬億比特。有人推算出全世界圖書館大約藏書7.7億冊, 積累的信息總量約為4600萬億比特,與人腦能夠儲存的信息總量屬於同一數量級。對於電腦來說,只要某一個小部件出了毛病,就會導致整個機器癱瘓。但是,人的大腦細胞具有自行組合和分裂的活性,構成了高度可靠的“自適應系統”。在人的一生中, 腦神經元大約每小時就有1000個發生故障,一年之內累計為800多萬個。如果人活到100歲,將會有10億個神經細胞功能失效,約佔總數的1/10。即使在這種嚴重的故障面前,大腦仍然可以正常地運作。
從以上這些數字看,人類的大腦不啻於世界上最複雜、最高級、最有效、儲存容量最大的超級計算機。除了運算速度比電腦略遜一籌外,人腦在結構、尺寸、性能、能耗等各方面都令最先進的電腦望塵莫及。只可惜人類對自己擁有的這台“超級電腦”尚未完全弄清楚,對它的記憶機理、思維過程、信息儲存和傳輸方式等等知之甚少。大腦究竟如何工作,至今依然是當代科學面臨的最大奧秘之一。
為此,許許多多的科幻作家幻想著有那麼一天,我們能夠實現電腦與大腦對接,直接複製和傳送大腦儲存的信息。50年代,一位科幻小說家寫到:“儲存信息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本身,既然大自然能夠把信息濃縮到肉眼看不到的細胞中,人就一定能把它讀出來。”60年代,另一位作家則說:“從本質上講,’你’不是肉體,而是你的記憶。這個本質上的’你’可以在計算機裡保存,變成IBM電腦裡的磁性脈衝收集品。”到了70年代,IBM公司的一位研究人員也回應道: “ 也許我們能夠把某人頭腦中的想法、記憶和意識讀出,再把它輸送給另外一個人。”他甚至認為,科學家掌握這一方法只是時間問題。

科幻作家的議論不足為憑,偏偏有位著名的電腦專家也加入到鼓譟的行列,在科學界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1988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學術出版機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思維兒童》的專著(有人譯作《換腦兒童》),作者是卡內基—梅隆大學活動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漢斯莫拉維克。
莫拉維克在書中生動地描述了人怎樣把思維輸入電腦,以及這一切怎樣在未來50年之內變成現實。他甚至想像出各種轉換的過程。例如,一種可能會較早實現的方法是由機器人“主刀”的腦外科手術。在人清醒的狀態下,由機器人打開你的頭蓋骨,然後用某種讀出裝置將大腦存儲的信息,就像CT斷層掃描那樣,一層一層地讀出來,你還可以直接看到屏幕顯示的你的記憶,並親自指揮機器人校正錯誤。這一過程將一直進行到你的思維、記憶和意識統統儲存到電腦裡。另一種方式更加先進,莫拉維克寫道:“高分辨率大腦掃描法可以一下子創造出一個新的你,不用動手術,而且立等可取。”
按照莫拉維克等人的設想,一旦我們能夠把思維轉移到計算機或者儲存介質中,既使原件(大腦)受到損傷或者衰老,仍然可以把它拷貝到新克隆出的大腦中,先FORMAT(格式化),再COPY(拷貝),人不就可以永生不死嗎?如果能把愛因斯坦或託爾斯泰的思想直接複製,誰都可以成為科學大師或文學巨匠,人類的文化、教育、醫學等等都將從根本上發生嬗變。
我們人類的將來,就要“數字化生存”甚至於“虛擬生存”於磁盤的同心圈圈,或者光盤的凸凹坑坑里,這簡直不可思議!目瞪口呆的書評家把莫拉維克列為“又一個發瘋的科學家”,美國報刊評論說這是“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最可怕的一本書。”連斯坦福大學許多科學家也認為莫拉維克的“思維轉換”是“無法容忍的謬誤”。
  科學家也愛做科幻之夢。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複製大腦的幻想幾乎不可能實現。既使實現了對人腦記憶的簡單拷貝,對人類的思想,以及情感、個性、氣質、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又如何能簡單地複制出副本?



走在大範圍備考旅程上,遭遇遲遲無法解決的備考問題與阻礙嗎?總覺得自己離上榜很遙遠嗎?不妨借力備考教練團隊,讓備考教練團隊帶著你來準備考試!
備考教練團隊自2016開創系統式備考策略、戰略、戰術與戰法,而該套體系已協助不少考生通過公職國考(初等、普考、高考、地特、農會、台電、漢翔、證照考試、教甄等),想要突破備考現狀的你,請立刻點擊下方網址,讓備考教練團隊協助你來備考模式健診、改變備考模式、成績提升、接近上榜,最終拿下考試!

【✍情形一】

目前國家考試成績距離上榜只有1/4差距,但經過一年的拼搏,仍未突破門檻。不想再讓落榜來敲門嗎?立即點擊下方連結,了解如何透過落榜後逆轉勝的備考策略,在短短180天內征服考試!

點擊這裡索取秘密攻略讓自己半年內拿下考試

【✍情形二】

辛苦奮鬥,國考成績仍距離上榜仍有1/2差距嗎?別灰心!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獲得極少人知道的備考秘訣,讓備考教練團隊在90天內協助你掌握備考策略,往上榜邁進!

距離上榜還有1/2的差距,點擊這裡了解如何準備公職國考

【✍情形三】

已購買相關備考資料,卻毫無頭緒,不知如何著手!還沒踏上考場前,請立即點擊下方按鈕或掃描條碼,加入備考教練團隊的官方LINE,向我們備考教練團隊傾訴目前遇到的問題,讓我們協助你展開備考之旅。

【點擊下方加入好友按鈕加入備考教練團隊的官方LINE】
加入好友


讓備考教練團隊為你進行備考健診,
找出備考盲點
協助你順利展開公職國考備考起手式!
歡迎透過臉書臉言框留下你的看法與想要討論的內容
Pages: 1 2